搜尋此網誌

2019年2月9日星期六

(19)【閱後】Geography, Writing System and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Mo, Pak Hung. “Geography, Writing System and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Man and the Economy 2, no. 1, (2015): 25-43.

2019年2月8日讀畢。Mo Pak Hung時為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音譯為毛柏鴻,未知其中文姓名。

全文主要論述意音文字(Logographic writing system)與表音文字(Phonographic writing system)對社會的影響,分三部份:

一、概論。將人類文字分成意音和表音兩類。指出只有中國的意音文字歷久不衰,其他古文明的意音文字則消亡或轉型。
二、論戰時與和平時期LWS與PWS的優勢與劣勢。
三、從歷史舉例證明上文觀點。

文字對文明的影響:保存資料、整理資料、傳授知識;向外推廣我方價值體系。共享高昂的社會設施,如灌溉及防禦設施。

意音文字(logograhs)學習成本高,需時數年(頁28),但不跟特定語言綁定。和平時期,足以團結各個語言群體(diverse speech-communities)(頁26),因為交流的翻譯成本低,方便經商來往(頁29)。使用這種文字的人口越多,越能彰顯這項優勢(頁30、32底)。但有時人口太多,會導致資源不足而爆發內戰,唯此非常態(頁34)。

【輯按】文中未明言,但似乎以為漢字筆談可以解決溝通問題,但商業談判始終要用口語,筆談效率有限。又漢字分六書,其中形聲字佔一半以上,由象形、指事等基本字組合而成。作者未諳此理,遂以為掌握2000個漢字才能溝通。此外,不知其建構論點時,係以中國各方言區抑或整個漢字文化圈(中日韓越)為藍本。

戰爭時期,意音文字可以團結大量人口,同仇敵愾(頁30),但難以透過改變字型來保護機密;相反,表音文字字母有限,容易更換;敵人亦需學習我方語音,才能解讀我方文字(頁31)。總括而言,戰爭時期,表音文字有利防守,意音文字處於劣勢。作者以此論證敵眾我寡之時,文字系統就會轉為表音,增強防衛力,他以古埃及為例子。古埃及公元前1650年被外族征服,百年後復國,開始轉用表音文字,估計出於自保(頁35)。印度文明沒有天然屏障,面對北方外族沒有優勢,所以一開始就用表音文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種族、宗教及語言成份複雜,衝突不斷,所以順理成章為表音文字發源地(頁36)。

【輯按】作者完全忽略了漢字草書。舊式診所即有中醫利用潦亂字體防止處方外流。

意音文字不跟特定語言綁定,無懼外族入侵。即使中國多次亡國,文字仍得以保留;甚至反過來同化異族,從彼方吸收新詞(頁39)。故中國傳統大致由古至今一脈相承,缺點是窒礙了科技發展(頁26)。

【輯按】此說可取。中國多次亡於外族,北方漢語亦已胡化。如果漢字是拼音文字,語音變化後,文字不能表音,勢必被摒棄。繼而令後人不能閱讀上古文獻,少人傳抄,最後失傳,文化內涵而會改頭換面。總之,變化原是永恆,但漢字拖慢變化的速度。

【評論】
文中從多觀點像泡沫一樣,一觸即破。疑作者是華裔西人,對中國語文認識有限,故錯漏百出。

其中一部份大談軍事加密(Encryption),卻以古文明為主體,實未聞古人知曉此法。用現代軍事套入古代歷史,不倫不類。

頁40提到歷史上有君主為了加強凝聚力而改用表音文字,亦有明白意音文字之優勢而嘗試轉用意音文字者最後失敗。卻都未有實例,可信度成疑。

此篇從統治者角度出發論兩類文字的優劣,再反過來解釋古代中國為何以漢字為書寫系統,乃倒果為因。文字係集體創作,非一時一地所製。文字形成於上古夏商時代,以當時科技,君主難以左右其發展。中古時代,統治者亦只能頒佈標準,仍難以像中共般翻天覆地。

最後,古代社會多數人其實都是文盲。

(18)【閱後】黃靖琳:《北大遊學:180天記憶寶盒》

黃靖琳:《北大遊學:180天記憶寶盒》
香港:藍出版,2011年7月。

2016年8月中旬讀畢,由公共圖書館借得。

查出版社網站,該書係自資出版。作者簡介如下:
黃靖琳,中大中文系畢業生,現為香港全職中學教師。作者希望在畢業前拓闊視野,藉着大學交流計畫,與10個中大同學一起到北京大學遊學,親身感受首都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魅力所在。同時,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分享自己學習、遊玩和交流當中的一點一滴
以上不見書中,故抄錄於此。書中多次提到香港中文大學,與簡介互證。如〈自序〉前頁下方有簽名相片一張,署名“from CUHK”;頁96又謂自己「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於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做工作人員」。頁116謂「北大學生最多修二十五個學分,中大最多修二十一分,某些學系如中文系的上限更是十八分」。

頁158〈特別鳴謝〉謂「盼望能用文字和圖片把記憶從時光機中找回來」,故知本書係事後編寫,而本書出版時間爲2011年7月。據頁146〈奧運狂熱〉,作者實際出遊時間爲2008年。2011年,作者該已畢業,正任職中學教師。

按其目錄,全書分成四章:北京以內、北京以外、北京生活、北京文化。

北京以內(頁10-49),專寫北京各旅遊景點,如故宮、頤和園、798、王府井、盧溝橋等。
北京以外(頁52-71),專寫哈爾濱、西安、青島、大連的旅遊經歷。作者並非長留北京,不時搭火車往其他城市。二月底去哈爾濱,五一假期去西安,六月考試結束後去青島。
北京生活(頁74-129),各左上角書耳誤印「北京文化」,當改作「北京生活」。此章專寫天氣、衛生、飲食、交通、教育等,對旅遊或留學者較為實用。
北京文化(頁134-158),專寫書店、奧運等,比重最少。

全書收錄多幀相片,文字不多,很快讀完。作者思想樂觀,朝氣充沛。對大陸社會偶有批評,但不刻薄,亦不時稱讚。茲列舉主要批評如下:

  • 頁19,批判大陸人迴避自己的黑歷史,有如他們日夜鞭撻的日本人。
  • 頁71,批判大陸城市裝飾擺設(如巨型啤酒樽)欠缺文化內涵。
  • 頁80-81,批判北大澡堂不設浴簾,與及女學生赤裸上身在宿舍走廊活動。
  • 頁87,批判大陸火車制度,售票員態度惡劣、「無座票」阻塞逃生通道。
  • 頁93,批判大陸大學家長式管理,如夜晚斷電、禁止擁有個人電腦等
  • 頁98-102,批判北大教育的隨意性,如考試沒有正式時間表和試場、沒有嚴防作弊、補考制度不公平、籠絡教員可調整成績等。
  • 頁148,批判鳥巢安排不善,如座位未拆膠套、附近沒有食肆、人手不足等

書中段落偶爾重疊,蓋自資出版,校對不精。不時有「圍威喂」內容,如頁154〈攝影狂熱〉,其圈子內的人才會讀得明/有興趣讀,純屬自high。

對即將前往北京大學讀書的人,頁74及後比較實用,如頁92談宿舍制度、頁98談大學考試、頁110談北大學生、頁117談功課安排、頁118-124更有課堂實錄。

2018年5月31日星期四

(17) 中文大學辮子路鬼故來由

香港中文大學「辮子路鬼故」風行多年,1995年已有人改編為恐怖片《夜半一點鐘(第二單元),2009年又成為海洋公路「哈囉喂」宣傳片題材。按維基百科,鬼故內容大致如下:
香港中文大學鄰近前九廣鐵路(今港鐵東鐵線),該鐵路連接中國大陸。六十至七十年代,大陸正值文化大革命,一些大陸人為偷渡到香港,會匿藏於火車,抵港後跳車逃走。相傳辮子姑娘在中大附近路段跳車時辮子被勾住,結果頭皮、臉皮撕裂慘死。現時中大的「環迴路」別稱「一條辮路」,據說就是事發地點,辮子姑娘的冤魂不時在附近徘徊。它的特徵是沒有五官,面孔與後枕一樣,也是一條大髮辮
按香港《太陽報》報道,此則故事「早於七十年代已開始流傳」(七月河:〈中大校園猛鬼出籠〉,2005年11月2日)

本人是保良局李城璧中學舊生,2010年畢業。約2009年,張志義老師在中史課堂提到辮子路鬼故其實由他的師兄無中生有。我對其說印象深刻。近年又喜歡用文字做記錄,為後世傳檔,故事隔多年,2017年12月20日上午9時回校訪張老師進一步詢問詳情,得出以下數點:

1. 張志義1984年入讀中大歷史系,當時辮子路鬼故已在校園盛行。

2. 始作俑者全名袁貞偉,1975年畢業於中大地理系(崇基書院),曾在浸會大學任職講師,後來供職於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再轉投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約2012年退休。張志義老師1990-92年在伍若瑜中學任教,與袁共仕,對方在閒談間透露杜撰鬼故的往事。按其畢業年份,與《太陽報》所言吻合。

3. 張志義強調,袁貞偉只是眾多編者之一,「團隊」骨幹是中大地理系的學生。

查網上資料,袁貞偉編有香港中學會考(HKCEE)教材《地理議題探索》,2003年由香港文達出版社出版。另外,他似乎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的教友,2017年4月完成轉堂禮(原屬九龍城浸信會),但不肯定是否同名同姓的另一人。故2017年12月21日發電郵至循道衛理北角堂:

敬啟者:

  本人是一名業餘歷史愛好者,正研究一則沙田歷史,需要一位名為袁貞偉的先生的幫助。搜尋資料,得悉 貴教堂一位教友亦叫袁貞偉(本年4月16年完成轉堂禮),可惜無法與他聯繫,只得拜託 貴教堂向他轉達以下訊息:

  袁先生,如果閣下畢業於中文大學地理系,又曾執教於姚連生中學,則是我在尋找的人。我殷切期望與閣下對談15分鐘,請教一則沙田掌故。如蒙俯允,請賜告電郵或電話,以便聯繫。若不稱便,亦盼賜告週日崇拜之時間地點,我願前來拜晤。本人電郵為(從略),電話則為(從略)。專此。佇候示覆。

  此致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


XXX 謹啟

同日,接職員回覆。

X先生:

我們不知你找的是否他,已將你電郵轉給袁貞偉先生,待他自己回覆你。

北角堂
梁小姐


至今未有回覆。

此外,王娟《民俗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69)亦有相似鬼故:
(迷信傳說)是關於精靈鬼怪的傳說,是對民間信仰和迷信的印證〔……〕遇鬼是一種常見的傳說類型,例如在許多城市中都可以聽到這樣一個傳說。講的是一個人夜晚回家的時候,在一個小胡同裡常看見前面有一個身穿白衣、梳著一條大辮子的苗條姑娘。一天,他決定緊走幾步看一看姑娘長得什麼樣子。超過姑娘後,這人回頭一看,嚇得魂飛魄散,原來姑娘的前面也是一條大辮子
「鬼魂沒有五官」這個核心橋段與辮子路鬼故一致,只是歷史背景被刪去,令故事變得百搭,可以安放在任何城市(即使在日本、美國亦無妨),亦避免觸碰大陸政治禁忌。

王娟謂「許多城市中都可以聽到這樣一個傳說」,可能是二千年後經互聯網由香港傳入大陸,再被改編。但又可能是袁貞偉等人編造故事已有所本。

2018年5月19日星期六

(16) 「港獨」用例回顧

港獨鉤沉(2016.8.19)

提要:舊資料鉤沉。回顧「港獨」一詞如何逐漸走入大眾的認知範圍。

1. 尤拉:〈惡搞:還中華基督教會恩福堂蘇穎智牧師一個公道〉,獨立媒體〔inmediahk.net〕,2009年4月26日。

中華基督教會恩福堂牧師數月曾在教會周日崇拜時「討論」最近家庭暴力條例的政治風波,據聞中華基督教會恩福堂蘇穎智牧師發表了一些個人意見,竟被在場一名「身份特殊」、別有用心的嘉賓侵犯他的私隱,未經版權持有人中華基督教會恩福堂同意下在互聯網上胡亂發佈。事情發展下來除了連日被別有用心傳媒用文字勢力製造輿論施壓,更被教會內鼓吹「港獨」者煽動其他人聯手搞簽名運動欲罷免中華基督教會恩福堂蘇穎智牧師

輯按:這是「港獨」比較早的一例。當時,大中華主義仍是社會主流。所謂反對者,極其量只是「愛國不愛黨」,港獨絕對是異端。文中所謂「別有用心傳媒」,當指《文匯報》或《大公報》,均為中共在港喉舌,可見「港獨」一詞率先由中共炮製。

2.  三男二女(會員編號:258166):〈你贊成「港獨」嗎(帖子編號:2817533)香港高登討論區,時事台,2011年1月25日。

廢除一國兩制,香港自成一國

輯按:高登討論區是香港激進派的網上集中地。2011年,大概是民間由「愛國不愛黨」至獨立主義的過度期。

3. 盧燕珊編:《兩地書:北漂十記》,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頁5。

最近有一名退休的內地高官,批評香港的一些人搞港獨,並且指出,如果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可以根據中國的國籍法,選擇取消自己的中國國籍

輯按:當年七一遊行有人舉港英龍獅旗到中聯辦示威,前港澳辦主任魯平批評為鼓吹港獨。

4. 周顯〔microchow〕,面書帖子,2012年10月29日。

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在活動中舉港英旗、叫「南京條約萬歲」,是與《基本法》對着幹,是叛國罪,要立法禁止。不管你同意他的說法也好,不同意也好,事實是,港獨的思想和行動的確是正在快速蔓延,這是有目共睹,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猶記得在兩年前,「港獨」仍然不過是地下思想,並沒有公諸於世,所以才有「隱性港獨」這個詞語,而在當時,很多「涉嫌分子」還在否認其事。但是在今天,香港已經有了公開討論和宣傳港獨的專頁,也已經有人在大開以港獨為主題的研討會,在公開場合中,也有人在揮動代表港英政府的龍獅旗,這都是歷歷可見的事實了

輯按:其解釋甚詳,茲不復贅。

5. 〈專訪梁天琦〉,立場新聞,2016年8月15日。

(2014年11月)在旺角山東街,大家與警察對歭,我好記得,人群當中有一、兩個人,大嗌『香港要獨立先可以自救!』我聽到就覺得,講得啱!但周圍是鴉雀無聲,望一望嗌的人,當佢痴線咁,就唔理。之後有人嗌『我要真普選』,就一呼百應。當時的社會氣氛是這樣

6. 輯按:2015年,梁振英《施政報告》高調點名批評港大學生雜誌《學苑》所編的《香港民族論》,將港獨由檯底搬上檯面,由傳媒廣泛報道。自此,不懂上網的中老年人亦知道這股意識的存在。所以,有本土派戲稱梁振英爲「港獨之父」。

7. 輯按:2016年立法會選舉,因選舉事務處「確認書」事件,再令港獨成爲全城熱話,左派報紙《文匯報》《大公報》更是瘋狂報道。至此,不論支持還是反對者,香港人對港獨思潮已毫不陌生。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15) BNO續領記(2017年無副署)

前言
我本舊BNO早於2003年過期。相隔十幾年,理論上要搵人副署先可以續領。但我有理冇理,照寄,結果一take過搞掂。

相比起司徒夾帶嘅教學,而家要填嘅資料多咗,主要是父母+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嘅資料,例如出生地、生日、結婚日期等。以下是我續領過程嘅流水帳。

2017年8月18日
快圖美拍攝個人照片,80元8張(最低消費)。要求尺寸為35mm闊x 45mm高,即時在店內拍照(白色背景)。除下眼鏡和玉墜。職員影三次,任選一種版本,一小時後可取。

8月21日
上午,在HMPO網頁填資料,外祖父母資料齊備(生日、結婚地點和日期),父母資料齊備(生日、結婚地點和日期、兩人的過期BNO的號碼),但忘記在additional information加身份證號碼。祖父母資料極少,只填了姓名,其餘資料留空。以信用卡繳付1200多港元。

同日,收HMPO電郵,叫我到其網站登入並下載PDF檔案。我印出PDF裡需要簽名的一頁,副署一欄完全留空。聯同以下文件,往郵局寄送英國。

-香港身份證彩色影印本(底、面)
-特區護照(或其他國家護照)彩色影印本(全本)
兩張相同的個人相片(35mm x 45mm)
-過期BNO護照(正本)
-2017年3月的學校信件正本(住址證明)
—自己出世紙黑白影印本
—父母結婚證書黑白影印本

(以上文件〔除了父母結婚證書是optional〕必須在付款後六星期內寄到英國當局,否則當放棄申請論,不設退款。)

下午,往郵政局,買軟墊信封(11元),將以上物品放入。然後以空郵掛號寄至以下地址(52.5元):
Her Majesty’s Passport Office (ONL-OVS), 101 Old Hall Street, Liverpool, L3 9BP, Great Britain

8月25日
在郵政局網站探查郵包去向,顯示成功派遞至英國。

9月4日
HMPO網站顯示處理進度為「Dispatch」,已成功續領。

9月6日
下午,收DHL短訊,謂BNO郵件兩日後送到。

2017年9月8日
上午,在家簽收兩份郵包,一份是剪角BNO和住址證明正本,一份是新BNO。所有影印本被沒收。新BNO需要用黑色原子筆簽名。